2022-04-01 來源:廈門新東方前途出國
回顧美國校園和美國社會反性騷擾之路,不由人不感慨,這是條坎坷曲折路,砌筑每一點一滴進步的磚石,是很多哭泣和沉默,是更多堅持和勇敢。
迄今在美國,盡管反性騷擾可以援引民權法作為法律保障,但仍然一非刑事罪名,二無清晰界定,許多情況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校方或第三方難以查證。
教授如果遭到投訴,特別那些給學校帶來一定學術聲望的明星教授,學校一般會更加慎重,由于查證困難,處理起來其實沒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據《赫芬頓郵報》報道,2017年,普林斯頓大學知名工程學終身教授塞爾吉奧·貝爾杜被一名韓國女留學生舉報兩次把她單獨叫到家里,對她進行性騷擾。
學校經過兩個月調查,認定這名教授“有性騷擾行為”,但只要求他參加8小時培訓作為懲戒,本學期仍在授課。
4月1日,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報》報道說,杜克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威廉·里韋拉去年因數名學生舉報性騷擾劣跡失去教職,今年1月轉入馬里蘭大學。在該報披露詳情后,馬里蘭大學即刻停聘。
哈佛大學今年3月曝光的丑聞更加嚴重:政治學系明星教授、曾任哈佛國際和地區問題研究所所長的豪爾赫·多明格斯因至少18名前學生和同事控訴對她們實施過性騷擾或性侵犯,終于被學校勒令“休假”,本人決定退休。
但是,多明格斯已經72歲。這些指控1979年就開始出現,并且早在1983年,哈佛就因多明格斯性騷擾一名女同事和一名女研究生,“嚴重行為不端”,給過他紀律處分。
如果當時哈佛立即解除這只咸豬手教職,過去這35年,哈佛校園里,理應明朗干凈得多。不僅直接受害者能夠避免一段陰郁的人生經歷,而且殺雞儆猴的威懾效應,也會讓很多道貌岸然的色狼知所畏懼,有所收斂。
高校女生多 是挑戰也是力量
哈佛法學院院報《Harvard Law Record》本月12日發表學生撰寫的評論文章說,對前述丑聞“沮喪但不吃驚”。
文章引用了兩項調查結果:2015年美國大學協會調查發現:44%的女研究生稱她們遭遇過干擾她們學業表現的某種形式的性騷擾。
2017年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網調查發現,在美國主要的研究型大學,每10名受訪女研究生就有一人曾經遭遇教職員工的性騷擾。
這樣的比例可以說相當驚人,而從查處情況看,又相當不容易。多數情況下,色狼教授被拉下馬,得力于多名學生的實名投訴;而多人投訴從另一方面又表明,色狼教授幾乎都是累犯。如果不揭露和懲罰他們,會導致更多學生的青春蒙上傷痛,人生遭到毀壞。
美國是教育大國,也是學位大國。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網站數據,2017-2018學年,美國高校預期頒授190萬個學士學位、79萬個碩士學位、18.3萬個博士學位。其中,女學士占比57.3%;女碩士占比58.8%;女博士占比52.9%,都超過了半數。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這張統計表,是從1869-1870學年起溯的,目前從2015-2016學年起,都只列出預期數據而非實際統計結果,但這種預估數據,一直列示到2026-2027學年。
在第一個有統計數據的學年(1869-1870),美國頒發了9371個本科學位(女學士占比14.7%)和一個博士學位,未頒發碩士文憑。由此下溯,至1981-82學年,女學士和女碩士首次達到半數;至2004-2005學年,女博士首次達到半數。
預期2026-27學年,美國將頒發208.1萬個學士學位,其中女學士占比58.0%,92.2萬碩士學位,其中女碩士占比60.4%;20.1萬個博士學位,其中女博士占比54.4%。
接受和完成高等教育的女性多于男性,至少在美國,已有逾35年歷史,且成為長期趨勢。在各行各業,越來越多的女性展現她們的智慧和能力,爭取曾經可以忽略不計的話語權。
這是美國女性社會影響力上升的重要原因,也是半年多來“我也是”反性騷擾網絡運動的重要推手。
零容忍 需要政策、機制和培訓
“我也是”反性騷擾浪潮中,美國學術圈暴露了不少問題,同時也以實際案例一再證明零容忍的嚴懲機制對校園反性騷擾的重要性。
客觀上,數十年來,美國高校不斷改進反性騷擾機制,出臺相關政策、針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培訓,長期積累的許多經驗做法均有可借鑒之處。
在美國,許多高等院校設立有“第九條辦公室”。所謂“第九條”,根據維基百科,指美國1972年起施行的《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條,規定男女學生在體育、數學、科學或其它任何領域都應享受同等機會,禁止接受聯邦經費的教育機構有任何性別歧視行為,包括入學、招生、課程設置、職業教育、體育教育等各方面。
美國法庭把破壞平等參與體育運動機會、性騷擾以及對孕婦的歧視等,都納入第九條。
布朗大學一名化學系碩士畢業生告訴新華社記者,每學期開學和期中的時候,學校都會為學生舉辦講座,告知學校禁止師生戀以及學生應當如何應對教師性騷擾。一學年下來,這樣的講座至少4次。
她說,她為本科生當助教時,學校對她進行了同樣的培訓,內容包括不可以和本科生談戀愛,不可以和學生一對一單獨吃飯、喝酒,即便一師一生單獨喝咖啡也不合適。留學期間,她曾數次和教授一起吃飯,每次都是至少兩三個同學一起。只在感恩節等特殊節日,教授會邀請學生集體去家里參加派對。
畢業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馬嘯介紹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師入職、學生入學時,都要接受相關培訓。教師不得對學生性別、性向、殘疾、種族進行歧視;異性師生在辦公室單獨談事,除非需要保護隱私,通常會把門打開;老師不能對學生使用性暗示或引誘性話語。
學校設立有防騷擾、防歧視、反霸凌的專門機構和舉報機制,超脫并獨立于各個院系,對學生投訴會進行嚴肅處理,而學生一般有證據才會舉報。他認為,對教授性騷擾學生,一經查實,懲罰應當從重,方能以儆效尤。
加大洛杉磯分校官網發布的《教師指南》明文規定,教師應避免與其“現在的學生”發生性關系,并對“現在的學生”進行了定義:正在選修這名教師所開設課程,或在研究、獎項、論文寫作等方面正接受其監督或指導的學生。
這份指南說,師生關系存續期間,彼此間的任何“浪漫”或者性關系都會:
——嚴重腐蝕師生關系。而維護師生關系,“是所有教師首要的職業責任”。
——在課程中或課堂上,不僅破壞師生關系準則,而且嚴重損害這名教師其他學生的教育環境。
——在評分、引用、實驗室設備使用或其他資源和教育機會等方面,導致這名教師的其他學生控告遭到不可接受的歧視。
——這種關系可能最終導致當事教師被控對學生性騷擾或歧視,并且辯護時處于不利地位。
休斯敦大學明湖分校會計學教授杜暉說,她在美國當教授快20年,從來沒有邀請學生單獨來過自己家;除非學生特別要求,辦公室一定開著門。
她說,在美國,“正經教授從來不會邀請學生單獨來自己家。如果教授這么做,學生就會意識到這是一個‘警示信號’”。
“美國大學里有一種普遍的共識,就是師生之間的任何浪漫關系都是一種禁忌。約會你的學生,就丟掉你的工作。(You date your student, you lose your job)?!倍艜熃淌谡f。
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人文學院教授劉敬輝曾就此詳細咨詢負責相關事務的教授。
劉敬輝教授介紹說,學校在聘用新教師時,會告誡不得與學生約會或發生性關系。校方也不鼓勵教師和學生討論個人感情等私人問題,以免給學生帶來某種關系特殊的暗示,如果學生要求談個人問題,可以推薦找學校咨詢服務機構。
不僅如此,校方還建議教師要么不公布私人電話,要么告訴所有學生,并注意不打學生私人電話,有問題利用課間或教師辦公時間,否則易被誤會為“特殊照顧”。
實際生活中,存在學生因不滿成績等原因故意構陷老師的情形,因此教師也要學會自我保護,應在教學大綱中先行寫清楚評分細則和標準。如遇學生糾纏,可請其他教師員工在場。
杜暉教授特別提醒說,為人父母者,應該從小就對孩子適當有所提醒和教育,例如不宜單獨去異性老師家里,懂得對年長者古怪的要求說不。美國中小學教師如和學生戀愛,因學生未成年,會以刑事重罪論處,等待教師的往往是牢獄之災。
記者見聞中,歐美國家從幼兒園時起,就會教育孩子懂得背心短褲或泳衣所覆蓋身體部位不能被觸碰。
目前,在“我也是”浪潮推動下,美國高校對性騷擾的低容忍氛圍正在向零容忍轉變。
美國藤校賓夕法尼亞大學最近就更新相關規定,禁止該校教師與正在該校就讀的任何本科生約會或發生性關系,理由是“不允許非學術或個人關系干擾師生關系的整體誠信”。
誠然,任何制度和規定都堵不住人心的所有漏洞,一刀切恐怕難免會影響一些本質上可能單純美好的校園戀情。但不管怎樣,塑造對性騷擾零容忍的校園機制和氛圍,已是所有為人父母者的迫切呼聲。大學校園是青春的大觀園,但不是與社會隔絕的桃花源。頻頻曝出的高校性騷擾事件讓經歷過類似創傷的人憤恨不已,也讓社會大眾怒火難平。 護林,護住如花綻放的青春,從學校、教師到學生,都有各自的責任和義務。
如果大家對此類問題有疑問,歡迎大家新東方前途出國 在線咨詢專業的老師,或對留學費用有相關疑問,歡迎使用留學費用計算器免費計算一下。如果您對自己是否出國留學還有疑慮的,歡迎參與前途出國多維度免費留學評估,以便給您準確定位。
掃一掃 獲取更多留學資訊
微信公眾號
新浪微博
經營許可證編號:京ICP備05067667號-32 | 京ICP證060601號 | 京網文【2019】5257-605號 |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1790號 | 隱私協議
?版權所有: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